民生福祉温暖新生活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年以来,事关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等一大批五年规划相继落地,一系列惠民举措相继实施,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质量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5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7%。分城乡看,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2,同比缩小0.05。分地区看,中部、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0.8%、10.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4个、0.2个百分点。 收入实现增长,得益于“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居民收入增长跟上了经济增长步伐,同时分配结构明显改善,重点人群得到了更多照顾。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6个省份上调养老金,惠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海南、山东等地7209万城乡老人。“养老金上调,一方面是为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不影响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在适当范围内,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褚福灵表示。 不仅退休人员提高了基本养老金标准,今年1月份至9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向全国1429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783亿元,向150万人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亿元。 今年还有天津、山东、湖北、陕西、宁夏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是近年来上调地区数量较多的年份。 就业优先持续发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全方位就业服务持续发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到104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三季度均值为5.0%,比2019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就业去向更加多元化。高校毕业生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体,以山东省为例,截至9月底,超九成2021届高校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超七成选择到企业就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同时,在2021届非师范类毕业生中,4.3万人选择自由职业,近8600人实现自主创业。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三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53,同比上升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平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基本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持续增加,9月底达到3103万人。同时,向城市困难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还提供托底安置的民生兜底措施。 结构性就业矛盾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21年中开始,面向“十四五”的“技能中国行动”开始实施,计划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社会保险体系已呈现出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的局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亿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21亿人、2.26亿人、2.79亿人。 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调整,以适应新需求。目前,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中,计划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政策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今年9月底颁布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是医疗保障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展望的医疗保障未来图景是:“要让新药、好药更有可及性,让住院和门诊保障水平更加均衡,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互补衔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一直受到群众关切。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所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启动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已有2231个县实现了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开展门诊跨省异地结算。 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之举正造福亿万大众,更高质量就业,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体系,更充分的受教育程度,更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后5年以及更长远的未来将逐步实现,让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新时代。(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责任编辑:符仲明)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