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石榴熟了,粒粒饱满,颗颗相抱。

10月13日,天山南麓的阿克苏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6名全国儿科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他们跨越千山万水,从不同地方赶来,为当地儿童送医上门。

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临床会诊……面对面解疑答惑,手把手传经授技,百余名基层医务人员直呼“解渴”,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儿童救治关键技术,也让疑难患儿搭上了救治直通车。

这是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新疆特培工作”)的生动一幕。

从1992年至今,新疆特培工作历经5个批次,走过近30个年头,累计为新疆培养6372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开展45期专家服务团。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走出去”汲取养分,学成归来反哺边疆大地;各地专家“请进来”服务新疆,带来技术甘霖,温润民族情感。智慧的种子洒向天山南北,各族群众深入交融,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美丽绽放。

“人才培养小灶”传递浓情厚爱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疆特培工作启动实施。由原人事部牵头,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每年选拔一批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进行特殊培养和实践锻炼。这项为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量身打造的“培养小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浓浓关爱。

兴疆固边,人才为要。受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新疆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师资力量、自然环境、资金等因素限制,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困难多、力量薄弱。特培工作的顺利实施,形成了一套人财物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扎根边疆、持久发挥作用的专业技术骨干,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亲自到新疆视察,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部署推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广袤的塔里木盆地到高耸的阿尔泰山,从雄伟的帕米尔高原到富饶的吐鲁番盆地,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活力。

2016年以来,第五批新疆特培工作深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培养了2000多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了15期专家服务团活动。经过培养锻炼,特培学员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科研管理等“硬实力”,也更新了思想观念、思维理念等“软实力”,返岗后大多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注入了强劲的智动力(300686,股吧)。

据不完全统计,第五批新疆特培学员中,有17.98%获得科研项目计划支持,41.43%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87%取得专利,5.2%获得软件登记,14.89%产出著作,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培养的309名教师骨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显著提高,教学方式改进,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370名农牧业科技骨干,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农技带领群众致富,人均培训农牧民上千人次;327名重点支柱产业业务骨干和258名宣传文化骨干,发挥专业特长,助力民生发展。

艰苦边远的基层一线最缺人才,也最渴求人才。特培工作注重向基层和南疆四地州等条件差、基础弱的地区倾斜,加大名额分配比例,适当放宽南疆四地州学员选拔条件。第五批新疆特培学员中,地市州特培学员占总数的70.8%,其中南疆四地州逐年增加,2020年占比达37.75%。学员主要来自维吾尔、哈萨克、回、蒙等26个民族,涉及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牧科技、交通水利等主要领域,中、高级职称学员占比达83.38%。

特培工作开展以来,人社部每年牵头组织3次医疗卫生、农业畜牧等领域专家,到新疆开展讲学义诊、技术指导等服务,促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传播、推广和应用。这些知名专家不远千里,走进新疆的高校医院、厂矿车间、民生一线,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产业升级,用智力之光装扮大美新疆的生动画卷。

“特培项目立足新疆实际,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中央特殊关心、全国大力支援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具体体现,滋润着天山雪松,温暖着民族感情。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温馨,感受到了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兄弟感情,更加坚定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杨毅宁这番深情的话,道出了选送单位和特培学员共同的心声。

打开成长突破的“一扇窗”

2017年深秋,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马金林正在创作的广播剧陷入瓶颈。从新疆到上海的特培之旅,打开了马金林艺术创作的大门。在上海戏剧学院导师黄溪的耐心指点下,他调整创作思路和方向,作品最终入选青年编剧资助项目。今年他编导的展现援疆干部扶贫故事的话剧《石榴花开》,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节目,在上海白玉兰剧场连演多场,反响热烈。

紧贴工作岗位需要,坚持实际工作锻炼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根据学员工作岗位、专业方向和语言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精心选择导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式培养,是新疆特培工作的鲜明特色。

人社部积极协调保障,联系确定专业对口的培养单位,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新疆严格规范选拔,严把政治素质关、身体素质关、科研素质关;培养单位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从思维方向到细微之处倾力指导;派出单位跟踪管理、关心关爱,返岗后放在重要岗位。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确保了学员培养质量。

国家卫健委协调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等直属联系单位承担特培工作,让远在边疆基层的学员来首都深造,现场观摩、交流研讨、顶岗学习,全方位提升技术水平。北京协和医院特培学员马尔合巴·热合曼,在心内科主任刘震宇的指导下,独立完成500多例冠状动脉造影术,50多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支架植入术,协助完成50多例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术,全面掌握了冠心病介入诊疗方法。

“珞珈山下相见欢,民族团结情意浓。”武汉大学把教育部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导师指导制”经验,运用到新疆特培工作。前期准备阶段,精心遴选优秀导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中期服务阶段,帮助学员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知识,加强急需紧缺技术培训;后期反馈阶段,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校地交流合作平台。丰富多彩的“相见欢”活动和外出考察,让学员们很快融入访学进修大家庭。怀着需求来、带着技术回,一年的求学时光,深深印刻在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心中。

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贯穿始终。北京市人社局组织学员参加集体学习、考察调研,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坚定科技报国决心;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党课”,将音乐艺术与党史教育有机融合,以红色经典旋律温润初心。特培学员远离家乡、生活单调,培养单位全面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尊重饮食和风俗习惯,开设清真食堂,安排独立宿舍,配备生活必需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营造安心学习、潜心钻研的良好条件,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春风化雨流进心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为我的人生翻开了崭新一页。”2019年9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兽医师尼加提·夏开尔,被选送到山东农业大学学习,不仅系统学习了动物免疫和传染病学专业理论,还多次参加动物医学领域的国际研讨会和各类学术报告会,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大幅提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学成返岗后参与2项兵团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4篇。他用维吾尔语翻译的《鸡病诊断与防治》,成为南疆牧民随学随用的“口袋书”。

飘落天山的“蒲公英种子”

去年5月,新疆昭苏县推出以紫草为主成分的“紫草膏”,打响了“天山药谷”品牌。“紫草膏”的推出,凝结着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马生军的心血。2017年,马生军从武汉大学特培返岗后,挂职担任昭苏县科技副县长。他发挥长期从事中药材开发研究的专长,摸清紫草生长规律、开展人工种植,实现了“紫草膏”的批量化生产。

“坚持特殊培养和返岗工作相结合,学员们学成归来,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新疆不断完善支持返岗学员发挥作用的政策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将返岗学员放到重要岗位,支持他们挑大梁、担重任、施展才华,鼓励他们与培养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使他们不仅成为专业领域技术骨干,也成为增进民族友谊和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达到了“培养一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特培学员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首创“克氏袖状胃切除术”,完善抗返流减重手术,将腹腔镜技术成功推广应用到普外科手术,新疆普外学科率先进入微创化时代;中山大学特培学员田序伟,返岗后担任伽师县人民医院院长,带领医院申报4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广项目,实现喀什地区市县医院的零突破;中国农科院特培学员阿布来克·尼牙孜,主动申请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助理,推广新农业技术应用30余万亩,点亮深度贫困村脱贫之路……

“我们是一束飘飞的蒲公英,种子飘落在哪里,便在哪里生根开花。”特培学员就像“蒲公英种子”,他们学成回疆、发光发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队、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领头羊、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带回的先进技术和观念,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动了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带动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武汉更像是我的第二故乡。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培养了我,当地同事们的关爱让我心中充满感激。现在有需要,我当义不容辞。”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刚从武汉回疆休假的特培学员蔡岑高娃,闻讯后立即主动报名,与新疆人民医院142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抗疫一线,救治重症患者110名,所在病区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新疆特培工作播下的,是技术进步的人才种子,更是民族团结的情感种子。特培学员学成返岗后,大多仍与培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信息,跟踪学术前沿,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架起了派出单位和培养单位之间的桥梁,织牢了科技创新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日前,第六批新疆特培工作启动,今后五年将为新疆培养20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开展15期专家服务团活动。这意味着,又将有一批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整理行装、告别家人,怀揣梦想奔赴祖国各地,开启一段珍贵的负笈求学之旅。

春华秋实,耕耘不辍。新疆特培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和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培养人才、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刘祖华、谢鹏)

本期编辑:张子璇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